「為父之白」伊藤環陶展
展览时间
11月14日-11月21日
a.m.10:30—p.m.6:00
(周一闭馆)
展览地点
莨室
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南路一号院4栋
免费预约观展
预约微信号:15207981513
“白,其实是我儿子的名字。读作“HAKU”。
白色器物作品的增多是以儿子的出生为契机的。在那之前我心中的白色器物,是李朝和伊万里早期出现的带有一点淡蓝色和古风的白瓷,我抱着对它的憧憬给儿子起名为“白”。
从那时起,“白”变成了特别的存在。
即使是现在,我对白瓷的喜爱也没有改变,但在孩子出生后,大约十年前,我开始想要做柔和的白色器物而非硬质的白瓷。
回顾至今为止的工作,曾几何时年轻气盛,拼命追求极致,曾将器物做得非常薄,看起来颇为锐利。当时觉得那样的器物让人舒服。
但是,抱过孩子的手,开始对类似某种威胁感的具有锐利边沿的器物感到疼痛。不知是否由于逐渐平润的心境,我被可以称为李朝先祖的唐代白瓷那种柔和的乳白色所吸引,于是白泥系列孕育而生。
我开始摸索通过改变白瓷的烧制方法、陶土和釉药,以较低的温度烧制,不让陶土烧得太硬,从而能够产生像人的成长那样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变得更丰富的效果。
作为制作者,我所重视的不仅是从结构上考虑使用的便利并将其呈现出来的技术,更重要的是不为流行所左右,将抽象的心灵感受过滤,用纯净的眼睛去审视内在之我,并通过技术负责任地以作品的形成呈现出来。
虽然是十年前制作的器物,但它和我的儿子“白”一道,至今仍活跃着因而更具说服力,并将一直慢慢地持续地进化下去。”
——伊藤环
2020年11月
几年前我见到年幼的“HAKU”,并没有将这个小男孩与他父亲的作品产生什么关联。看了这篇短文,感受到生命的降生,原来是某些东西打动我们的原因。
原研哉在他的小书《白》中写过,白从混沌中生成,意味着生命和创造。据考证,中文的“白”字源于人类头骨的形状。骨头将我们与死亡相连,但奶和蛋的白,又述说着生命。当人们遇到动物的骸骨,或海边的贝壳时,白色中所包含的生命痕迹即会打动我们。当我们说“乳白”的时候,头脑会浮现有机的、丰富的、有些浑浊的白,那其中蕴含的,正是生命的基本形式。
伊藤环是我们最常合作的作者之一,他的器皿也经常出现在许多料理家的书或展览上。他标志性的锖银彩和枯淡釉我们已推荐过多次,今年的展,我们不谋而合地想说说他已经做了十年的“白”。几个月前企划展览时,隔着屏幕定下了他的李朝之“白”、须惠形的“白”,受欢迎的白泥系列的新器型。原以为他长于从古物中寻找脉络,看了这篇小文,才了解生活阶段的变化对于他的重要性。心手相连,身为一名造物之人,如何赋予手中之物温度和性格,已在文中袒露无遗。
此次为莨室特别制作的“白泥铁彩”碗,是伊藤环2006年在神奈川的三浦市独立,首次烧窑时的作品,当时碗的图案是“左马”。“左马”,是把马字左右反写,在日本自古以来就是招福、吉利的意思,由来众说纷纭。从江户时代开始,人们为了新建窑时能顺利地烧成,作为祈祷,首窑必有"左马”字样的陶器。十几年前伊藤环离开父亲的“橘窑”第一次烧成时,也想在茶碗上画“左马”字样,但又觉得太直白,于是把“左马”画成了图案。今年的展览他不能前来,把“马”字换成“环”字,是他祝福大家的心意。
伊藤环为莨室特别制作的“白泥铁彩”碗
伊藤环拥有过人的技术,也深知感性和沉淀对做陶的重要性。1500年前的古坟时代的须惠器是他一再回望的创作原点,须惠器的完成度和生命力对他来说是不可抗拒之美。当时刚开始出现烧窑和转盘拉坯,却能做的那么轻薄,这让他觉得感动。
伊藤环的须惠型壶
伊藤环说,在模仿须惠器创作的过程中,常常惊叹不仅没有可修改的部分,有些处理直到现在还让他心生敬意。
做陶三十年,曾经追求技术,喜欢制作锋利、严肃的器皿的伊藤环,制作理念和价值观,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。以前他倾慕安静温和的李朝白瓷,成为父亲之后,更倾心于影响李朝的唐代白瓷。唐代北方的白瓷,因胎质较粗,常饰以化妆土,呈现乳白色,反而具有精美的中国瓷中少有的放松之态。伊藤环使用濑户陶土,以松灰为釉,做出了温柔的白泥系列。这个系列从最初的不稳定现在已十分成熟。标志性的安南复刻碗,初期的样子的和现在的样子也大不一样。
虽说是日常使用的器皿,伊藤环希望器皿能带给人如同试穿新衣时的喜悦和幸福感。由于常跟料理家合作,他对日常器皿的尺度、轻重掌握尤为准确,无论西洋还是和式,他的器皿都相当加分。日常生活中伊藤环也喜欢搜集欧洲的工业制品,这让他重视实用性的同时也可以制作颇有设计感的器型。
千百年来无数陶工做出了数之不尽的白瓷。作为陶瓷的白,陶土、成型、釉药、温度、烧成、使用方式,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能带来“白”的变化。“白”瓷极简又意味深长,我们使用“白”、触摸器物的‘白“,是与制作它的人握手,也是在空白之处填上我们自己的生命信息。
无法前来的伊藤环用特别的方式问候大家
作者介绍
伊藤环(Ito Kan)
1971年 出生于福冈县秋月。
1993年 毕业于大阪艺术大学工艺学科陶艺专业,师从山田光(走泥社成员)。
1994年 在信乐“陶艺之森”与各国青年手工艺人一番较量后回到故乡秋月,与父亲橘日东士在橘窑共同制陶。
2006年 在神奈川县三浦市三崎开窑。
2012年 将工作室迁至冈山市至今。
场景图摄影:曹曹
白底图摄影:高菲、李式衡
海报设计:吾堂

布跟缝纫机都准备好啦 马上做起来 太可爱了